自定内容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文章正文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灰雕工艺 传统建筑中的修饰符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7-09-25 16:35:17    文字:【】【】【

鬼斧神工   现场演示“仕子像”

  近日,在鄞州区老干部局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灰雕工艺的传承人朱英度师傅。他指着一面墙上的老寿星灰雕说:“这就是我前不久完成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像,虽无五彩的颜色,却别有朴实的神韵。兴致所至,朱师傅决定现场演示。

  在半面已经残缺的白墙上,朱英度显得胸有成竹。

  “你们想让我雕什么,我就雕什么!”

  “小动物”、“牡丹花”这几个提议很快被我们自己否决,还是朱师傅说:“那就雕个人吧,灰雕里面最难的要数人物了,最难把握的也就是人物的神态。”

  拿起毛笔,他开始在墙壁上浅浅勾勒线条,姿态潇洒自如,倒像是一名画家来了兴致,意兴盎然地挥洒一幅佳作。寥寥几笔,一个坐姿的古代仕子形象就跃然墙上。他斜倚在椅上,头戴仕子帽,身姿飘逸,似乎目光悠远,正在思考着什么……线条勾勒完毕,朱师傅就开始把早已和好的灰泥土刮在草图上。先是大刀阔斧地填充,然后才是精雕细琢。看着他熟练自信的样子,还真是觉得“下刀如有神”,若是一刀刻坏,很可能就全盘皆输了。

  才几分钟功夫,也就是我们几句交谈的时间,人物的五官神态就已成型,面上的皱纹、帽沿上的褶皱也清晰可见。“天啊,太神了,好像是苏东坡啊!”围观的附近居民忍不住惊叹。当整幅人物灰雕完成,一共不过用了半个小时。“速度一定要快,要是等灰泥干了,什么活都做不成了!”朱师傅指着自己的作品对记者说。

  仔细端详这幅完整的作品,回想起朱师傅之前调配原料的那套工序,越来越觉得另有玄机。别看用来灰雕的灰泥看上去似乎很普通,其实大有讲究,里面加了许多“特殊材料”,这其中当然有蜊灰、细砂、明矾,还加了麻筋,以使灰雕增加拉力,不会脱落裂开。而且,这几种成分,各放多少比例,兑多少水,是很有讲究的,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效果。这其中还放了一种大多数人都想不到的成分,朱师傅说这属于不能对外宣传的秘诀!就因为这些很特殊的材料,灰雕才会异常牢固,哪怕房子烂了倒了,灰雕依然不会消逝,且水火不侵。


继承技艺   传承人40年灰雕路

  说起自己的经历,朱师傅不由得陷入回忆中。“其实,我和灰雕结下不解之缘,是因为三个人。”他回忆说。

  第一个是他的爷爷。当年,爷爷和沙孟海是朋友,就介绍朱师傅到浙江美院学习了一年,如果不是后来碰到了文化大革命,也许他就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艺术家。可虽然只学了一年,还是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

  第二个人是曹厚德先生。那时,朱师傅回到乡里,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也许是命中注定吧,他遇到了曹老师,于是拜他为师,从他那里学到了雕塑和油漆的技艺。

  第三个人,就是朱贵法。他是个灰雕师傅,1978年因修建天童、育王寺,已是70多岁的朱贵法老人从杭州市政园林公司被特邀来指导修建工程。工作中,他发现朱英度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且又是自己的老乡,于是向曹厚德先生提出要收朱英度为徒。当朱英度接触到这门技艺,就深深地迷上了,跟着朱英度跑东跑西,修祠堂、修寺庙,朱英度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

  40年下来,他继承朱贵法先生的精湛技艺,不断地在全国各地奔走,广东、湖南、内蒙古等,宁波的城市、乡村,重要的仿古建筑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如天童禅寺、阿育王寺、普陀山普济寺、咸祥庙屋顶上的龙头及兽;梁祝公园观音殿的圜窗;镇海文化广场上的“八仙过海”;镇海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壁,都是朱英度的杰作。

  现在朱英度有5个徒弟,手艺也都不错,应该说是后继有人了。


吉祥喜庆   蕴含丰富文化内涵

  一些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金银彩绣、朱金漆木雕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可是说到灰雕工艺,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打出一个问号:什么是灰雕?

  灰雕是浙东民间手工艺之一,与祠堂、庙宇、寺观、官宅、园林、楼阁等砖瓦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采用蜊灰按比例配上骨膏、明矾等原料调成粘性大,干后硬结的灰泥,然后在设计的鱼、龙、花、鸟、人物的木头框架上进行雕塑的艺术。鄞州的灰雕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的山墙、墙头、屋脊、檐角、照壁、门楼、门窗上,既增强墙体的牢固度又有观赏价值,更有通风、采光、防盗的作用。另外,它还象征吉祥、喜庆,故为人们所喜爱。灰雕的主要原材料——蜊灰,它是用沿海地区从浅海中捞上来的贝壳煅烧而成,且多数灰雕不用上色或只上灰色,所以灰雕能历经多年风雨而永久保留。

  祠堂、庙宇、寺观的灰雕应用主要是屋脊、檐角上的龙、虎、狮、麒麟等,都有辟邪镇宅、永保平安的寓意;邸宅灰雕主要是在墙面上,以山水、花鸟、人物和戏剧故事为题材,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民俗寓意,花鸟象征吉祥,松鹤象征长寿,和合神仙更有和谐处世的哲理,特别是在海边的渔民,都用灰雕的寓意以祈求消灾无难保佑平安;室内民间的土灶,也会用上鱼形等灰雕作装饰,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年年有余之含义。

 

历史悠久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浙东灰雕工艺的历史其实十分悠久,自汉晋2000年以来,沿海烧制蜊灰广泛应用于建筑、墓葬,技艺精良。在东钱湖发现的南宋石牌坊即采用灰泥作填料,历800年风雨仍坚固粘结。尤其在明清两朝,最为盛行,各地凡祠堂、庙宇、寺观、邸宅等建筑,都需要灰雕装饰,既美观又实用。如位于鄞州区的天童禅寺,屋顶、墙头、墙壁等有许多龙凤、花鸟等灰雕,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至1978年以后才修复完工。

  2008年,灰雕工艺被鄞州区、宁波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7月,灰雕技艺经过省级专家论证,又被列入了浙江省保护名录。

  2010年鄞州园林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兆峰决定兴办一个古典园林博物馆,充分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建筑,集古典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精华于一体,当然灰雕艺术尽显其中,融汇在整个园艺之中。这座选址在鄞州下应湾底村,占地近1.4公顷、设有明州古典园艺博物馆、中国插花艺术馆、兰文化博物馆、专家论坛馆四大主题分馆,将于2011年完成建设,2012年对外开放。可以相信,灰雕这门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继续延续下去。